“对贵州省高校增设硕士、博士授权单位给予支持,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怎样深入加强与国际高校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曾丽在履职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曾丽参加“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
贵州省既不沿海、又不沿边,对外交流的地理优势并不明显。曾丽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做好‘沟通的桥梁’,让贵州教育更有底气地‘走出去’,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2012年,曾丽踏入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从最开始的简单接待来访,到现在成熟的留学交流体系,她见证了贵州省教育事业对外开放的发展变化。
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的老挝留学生工作后返校看望曾丽老师
“在以前,我们出去做交流合作、开展招生宣传,人家会问我们‘贵州在哪儿、贵阳是中国的吗’这些问题,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主动选择到来贵州留学,很大一部分都是之前来的留学生的亲戚朋友。他们现在还经常跟我联系,跟我说在贵州学得到东西,生活也很愉快。能获得这样的口碑口口相传,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成功。”曾丽一边翻看手机里与留学生的合照一边给记者介绍。
近年来,“贵州教育”的名片传遍四方。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更是为中外莘莘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曾丽说,搭建对外沟通交流桥梁,语言是基本工具,开设更多国家语言学科教育的形势迫在眉睫。
近日,教育部批复同意贵州大学新增缅甸语本科专业,贵州民族大学新增泰语本科专业和老挝语本科专业,贵州财经大学新增葡萄牙语本科专业,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新增朝鲜语本科专业。此次教育部批准的4所高校新增备案5个本科专业,是贵州省高校首次成功设置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专业。
贵州民族大学借助“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机遇,成立了东盟人文学院,曾丽承担了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东盟人文学院院长职务。她说:“希望能够搭建一个人文交流的平台,好好利用这个平台扩大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的交流水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教育同样需要行万里路,需要对外开放,不能闭门造车。让原本只是在学校的师生,走出国门,去到外面广阔的“学海”里遨游,既能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更是对办学层次及教学质量的促进提升。
在曾丽看来,教育不能只管好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更要做好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终身教育。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防止“返贫”,提升教育质量也是重要途径,因为稳定脱贫致富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
曾丽到贫困县走访调研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每一位参与建设的“战士”不断成长,而成长的过程就需要不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好学生,做好科学研究,就是为贵州省脱贫做出贡献。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发展得足够壮大,‘走出去’才会更有底气。”曾丽说。
今年,曾丽也十分关注教师权益。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她正积极撰写“关于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建议”等议案,她将把“声音”传到全国两会上。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诗雨
编辑 刘思博
编审 晏海艳
转自【贵州日报】